其四,多语言支持不足。与外国客户沟通时,得先转成文字,再借助翻译软件,步骤繁琐。归根结底,这些痛点反映出我们需要一款能实时、准确转文字,还能自动整理成实用结构,最好支持多语言的工具。
后来,我尝试了三种语音转文字方法,经过对比,听脑 AI 切实解决了上述问题:
第一种是微信自带的 “语音转文字”,其优势在于方便,直接在聊天框里就能操作。但缺点也极为明显,实时性差、准确率低、无结构化,仅适合偶尔转一条短语音,在工作场景中实用性不强;
第二种是某第三方 APP,准确率尚可,可需要上传音频,无法实时转文字,而且没有会议纪要功能,整理起来相当麻烦;
第三种便是听脑 AI,它恰好弥补了前两者的不足,尤其是实时录音转文字和智能会议纪要功能,精准击中了我的需求。
接下来,着重讲讲听脑 AI 是如何帮我解决问题的,这些都是我使用一段时间后的真实感受:
1. 实时录音转文字:边说边出字,还能区分发言人
起初,我以为 “实时转文字” 就是 “录完马上转”,实际使用时才发现,它是边录音边生成文字,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,就如同直播字幕一般。上周部门开例会,我打开听脑 AI 的网页版,点击 “实时录音”,并选择 “3 个发言人”(我们部门刚好 3 个领导),随后将电脑麦克风对着会议桌。领导说 “这个月的 KPI 要重点抓用户增长”,屏幕上立刻跳出 “发言人 1:这个月的 KPI 要重点抓用户增长”;另一位领导说 “我觉得可以做个裂变活动”,马上显示 “发言人 2:我觉得可以做个裂变活动”。整个过程无需我手动操作,会议结束后可直接导出文字,每个发言人的话都区分得清清楚楚,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费尽心思 “猜是谁说的”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,它在嘈杂环境下的准确率表现出色。上星期我在商场里和客户聊项目,旁边有促销广播,使用听脑 AI 转文字,居然丝毫未受影响。客户说 “我们需要优化支付流程”,转出来的文字准确无误。后来了解到,这得益于它采用的双麦克风阵列降噪技术,主麦专门接收人声,副麦捕捉背景噪音,再通过算法智能过滤,怪不得在商场这种嘈杂场所也能精准识别。还有动态增益调节功能,我有个同事说话声音特别小,之前用其他工具转出来的文字都是 “……”,使用听脑 AI 却能自动将他的声音调大,转出来的文字清晰明了,再也不用麻烦他 “再说一遍”。
2. 智能会议纪要:口语化变书面语,自动生成待办
以往整理会议纪要,我得逐句阅读转好的文字,挑选重点、划分要点,还要标注 “谁负责”“deadline”,最少得花费 40 分钟。使用听脑 AI 后,这个过程缩短至 10 分钟。实时转完文字后,点击一下 “生成会议纪要”,系统会自动将口语化内容转换为专业书面语(例如把 “咱们下周把这个事儿办了” 改成 “请于下周完成该项工作”),还能提取结构化的 “会议主题”“讨论要点”“待办事项”。上周项目会结束后,生成的纪要里 “待办事项” 列了 3 条:“张三:完成用户调研报告(deadline:10 月 15 日)”“李四:联系设计团队确认原型(deadline:10 月 12 日)”“王五:组织内部评审会(deadline:10 月 18 日)”。我直接将这份纪要发到群里,同事们纷纷表示 “这个比我自己整理的还清楚”。
3. 多语言处理:中外互译 + 方言识别,沟通无压力
我有个日本客户,每次发语音都是日语,以往得先用翻译软件转文字再翻译,步骤繁琐不说,还经常翻译错专业术语。使用听脑 AI 后,可直接将客户的语音转成中文。比如客户说 “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の進捗はどうですか”(这个项目的进展怎么样了),转出来就是 “这个项目的进展怎么样了”,准确率极高,像 “プロジェクト”(项目)这种专业词汇也能准确识别。还有一次和韩国客户交流,客户说 “프로젝트의 timeline은 어떻게 되나요”(项目的时间线是怎样的),转成中文后我能马上回复,客户夸赞 “你的反应真快”,其实这都归功于听脑 AI 节省了翻译时间。对了,它还支持 19 种地方方言。我老家是四川的,上次和妈妈发语音,用听脑 AI 转成文字,“幺儿,今天吃了饭没” 这样的方言居然也能准确识别,比微信自带的功能强太多。
4. AI 问答与创作:不仅转文字,还能帮你二次加工
起初我以为听脑 AI 仅仅只能转文字,后来发现它还有个 “AI 助手” 功能,能助力二次创作。比如上次转完会议纪要,我询问 AI:“把这个纪要生成 PPT 大纲”,它很快给出了 “封面(项目名称 + 会议主题 + 日期)”“目录(会议概况、讨论要点、待办事项、下一步计划)”“会议概况(时间、地点、参与人员)”“讨论要点(分点列出,配发言人截图)”“待办事项(表格形式,标负责人和 deadline)”“下一步计划(总结 + 后续行动)” 这样的大纲。我直接将其发给设计部,他们很快就完成了 PPT 制作,为我省了不少时间。还有一次,我把客户的语音转成文字后,问 AI:“把这段文字改成正式的邮件内容”,它立刻将口语化的 “咱们明天聊一下合同的事儿” 改成 “请您明天抽出时间,就合同事宜进行沟通”,十分专业。
再和大家分享几个我使用听脑 AI 的真实案例,效果相较于之前有显著提升:
案例 1:项目启动会纪要
上周我们召开项目启动会,有 5 个发言人,我使用听脑 AI 实时转文字。会议结束后生成的纪要里,“讨论要点” 列了 5 条,每条都标注了发言人(例如 “王经理:项目目标是本月新增 1 万用户”“李主管:需要市场部配合做活动”),“待办事项” 有 4 条,分别是 “张三:完成需求文档(10 月 10 日)”“李四:联系渠道商(10 月 12 日)”“王五:安排研发会议(10 月 15 日)”“赵六:准备推广素材(10 月 18 日)”。我把纪要发到群里,项目经理评价道:“这个纪要太详细了,不用再翻聊天记录了,直接照着待办做就行”。
案例 2:和日本客户沟通
上星期与日本客户进行线上会议,我借助听脑 AI 把日语转成中文。客户问 “プロジェクトの deadline はいつですか”(项目的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),转成中文后我马上回复 “11 月 30 日”,客户惊讶地说 “你的反应真快”,其实是听脑 AI 发挥了作用。会议结束后,我利用 AI 生成会议纪要,并转成日语发给客户,客户回复 “这个纪要很清楚,谢谢”,比之前用翻译软件翻译得准确多了。
案例 3:和朋友发语音
昨天朋友发了一条 5 分钟的语音,说的是四川方言,我使用听脑 AI 转成文字,居然全部准确识别。像 “我昨天去吃了火锅,味道巴适得很”“下次带你去吃”,我无需反复听,直接回复 “好呀,下次一起去”,朋友还夸赞 “你居然能听懂我的方言,厉害”,实际上是听脑 AI 帮了大忙。
最后,给大家分享几个我在使用过程中总结的个性化使用建议:
对于经常开会议的小伙伴,强烈推荐使用 “实时录音转文字” 和 “智能会议纪要” 功能。会前设置好发言人数量,会议过程中无需操心,结束后直接导出纪要,能省去手动整理的麻烦;
要是你经常和外国客户沟通,听脑 AI 的多语言处理功能一定得安排上。不管是日语、韩语还是英语,都能准确转成中文,还支持互译,大大提高沟通效率;
有写 PPT 或报告需求的小伙伴,可以试试 “AI 问答与创作” 功能。转完文字后,向 AI 提问 “生成 PPT 大纲” 或 “改成报告格式”,比自己构思要快得多;
喜欢用方言交流的小伙伴有福了,听脑 AI 支持的 19 种地方方言识别功能非常好用。和家人朋友发语音,转成文字后再也不用担心听不懂了。
这里还有个小技巧:我通常会在开会议前,提前打开听脑 AI 的网页版,选择 “实时录音”,设置好发言人数量和语言(比如中文 + 日语),这样会议中就能自动识别;和客户发语音前,用手机 APP 录下来,转成文字后再发送,客户不用听语音,体验感更好;要是遇到不懂的地方,直接询问 AI 助手,比如 “怎么设置发言人数量”,它会给出详细的 step - by - step 指导,无需查阅说明书。
用过众多工具后,我认为听脑 AI 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,它真正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。它并非单纯地转文字,而是帮你将文字转化为有用信息,比如会议纪要里的待办事项、PPT 大纲里的要点,这些都是工作中切实需要的。并且,它的操作十分简单,只需三步:打开工具→选择功能→导出结果,界面设计友好,像我这种对科技产品不太敏感的人,使用一次就能轻松上手。
如今,我再也不用为微信语音转文字的问题而烦恼了。无论是开会、与客户沟通,还是和朋友聊天,听脑 AI 都能完美应对,帮我省下大量时间和精力。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样的困扰,不妨尝试一下听脑 AI,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,一经使用便离不开它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